
紅色山村盛開文明之花
11月13日,寧化縣鄉村振興促進會工作人員走進淮土鎮團結村,實地了解該村村規民約修訂及實施情況。大家充分肯定了團結村的做法,認為要持續發揮村規民約作用,促進鄉風文明建設,助力鄉村全面振興。
一群黨員干部,引領時代新風
紅色是團結村最鮮艷的底色,全村現有在冊烈士12名。土地革命時期,團結村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革命熱潮,村民踴躍參加紅軍。僅1932年,團結村就有丁紹銀、王富崇、王盛春、張耀恭、張運凎等11人參加紅軍,大部分犧牲在湘江戰役中。團結村至今還傳頌著王秀容家庭一門四忠烈的感人故事。
時光飛逝,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,團結村舊貌煥新顏。2014年以來,團結村以省、市、縣鄉村振興促進會掛鉤幫扶為契機,深入推進產業發展、移風易俗工作,實現了從省級貧困村到市級文明村的美麗嬗變。
?
團結村現有村民168戶702名,其中黨員31名。2022年,團結村組建黨員干部志愿服務隊,積極宣傳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,倡導村民破除陳規陋習,遠離封建迷信。
黨員干部帶頭反對陋習、厲行節約。2021年2月,89歲老黨員張啟寶離世后,家人遵照其遺囑從簡辦理喪事。2022年,老黨員張運勤60歲,恰逢四個哥哥也是逢十壽誕。在張運勤的倡議下,五兄弟過了一個簡樸的集體生日。2023年10月,在黨員王起波的倡議下,村民李安秀的九十歲壽誕也辦得很簡樸。“大家改變了老思想,紅白喜事不再大操大辦,不搞人情攀比,減輕了人情負擔,大家更和睦了。”黨員干部張元茂說。
團結村現有20多名志愿者活躍在鄉村振興、志愿服務、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,累計服務800多人次。通過議事長廊、文化戲臺等方式,黨員干部帶頭宣講,將黨的惠民政策宣傳到位。
團結村嚴格落實各項環衛制度,引導圈養家禽家畜,不亂燃煙花炮竹,提升村民環保意識,不斷提升村民的人居環境。黨員干部對衛生死角進行定期巡查,如有發現馬上組織人力清理,確保全面清除衛生死角。
?一份村規民約,遏止陳規陋習?
喜事新辦、喪事簡辦。針對部分村民存在高彩禮、炫富攀比等陋習,團結村發揮族規族訓教化作用,不斷完善村規民約,將“彩禮最高不超過10萬元”“紅白喜事宴席不超過20桌”“禮金不超過500元”等條款寫進村規民約。村民張清享嫁女兒時,不收男方彩禮。
團結村將村規民約上墻公開,修建了村規民約展示墻、同心議事亭、百姓大舞臺,立起了美德善行榜,不斷激發鄉風文明新動能。對于違反村規民約的村民,村委會給予批評教育和適當懲處。
2023年,團結村勸導紅白喜事簡辦18起,移風易俗進一步深入民心。“以前村里酒宴很多,除了紅白喜事,還有孩子滿月酒、升學酒等各種酒席,村民礙于面子盲目攀比,鋪張浪費。”在老黨員張運勤心中,隨著移風易俗活動的推進,這樣的現象慢慢不見了。
2019年11月,團結村幸福院正式對外開放,為全村70歲以上老人提供營養午餐。幸福院設有互助餐廳、休息娛樂室、心理咨詢室等功能區,方便老人統一用餐、交流談心、讀書看報、打牌下棋。“每個老人只要交納3元,就能吃上價格10元的三菜一湯,不足資金由村里的鄉賢贊助。”團結村黨支部書記張小霞介紹說。
2023年2月,三明市委組織部、市委文明辦等部門聯合發文,要求在全市修訂村規民約,并將團結村的做法作為范例在全市學習推廣。
今年5月,三明市鄉村振興促進會調研組來到寧化,調研團結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展及村規民約實施情況,并向張運勤、張福明等移風易俗先進個人發放獎金,要求持續抓好高價彩禮、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的治理,助力鄉風文明建設。?
一家積分超市,培育文明鄉風
“愛心積分超市”是團結村創新社會治理和鄉風文明的新舉措。2021年10月,團結村由鄉賢捐資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“愛心積分超市”,推出“積分兌換”項目。村民通過參與各類志愿服務、公益活動來獲取積分,用積分免費兌換“愛心積分超市”內的商品,營造出“爭著做、比著干”的鄉風文明新氣象。
團結村村兩委組建監督小組,對村民房前屋后、垃圾分類、生活污水治理、道路河道等方面進行檢查,發現問題及時記錄并反饋給村委會,并在走訪監督過程中向村民進行正面宣傳。
團結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注重發揮好婆媳、文明家庭、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,推動形成“尚勤勞、重孝道、守規矩”的文明鄉風。村里評選了“黨員示范戶”3戶,張耀河家庭獲評“道德模范家庭”。黨員干部張運勤家庭、張小霞家庭分別獲評省“五好家庭”、省“最美家庭”稱號。
如今的團結村,移風易俗、勤儉節約成為新的時尚,文明新風撲面而來。2023年,村財收入20.6萬元,村民人均收入2.16萬元。團結村先后被授予省級“美麗鄉村示范村”、省級“鄉村治理示范村”、省級“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”“鄉村振興示范村”等榮譽稱號。“村莊變美了,村民腰包鼓了,觀念變了,變文明了,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幸福。”張小霞表示,將進一步激發群眾內生動力,持續深化移風易俗,讓文明之花在這片紅土地上不斷綻放光彩。
記者 賴全平 通訊員 張河明 慎思思
?
- 上一篇:石城縣史志研究室來寧化考察交流紅色文化和史志工作[ 11-05 ]
- 下一篇:寧化:開展研學活動 傳承紅色基因[ 12-03 ]